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爱奇文学 > 现代都市 > 康熙年间全本阅读

康熙年间全本阅读

高茗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高茗”创作的《康熙年间》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康熙年间就有巧克力了吗?英国在革命的时候康熙在做什么?吴三桂反清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本书讲述康熙年间的地球上发生的诸多人和事,那些年世界如同拼凑出来的一般,着实是乱的很……...

主角:顺治多尔衮   更新:2024-07-03 13:3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顺治多尔衮的现代都市小说《康熙年间全本阅读》,由网络作家“高茗”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高茗”创作的《康熙年间》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康熙年间就有巧克力了吗?英国在革命的时候康熙在做什么?吴三桂反清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本书讲述康熙年间的地球上发生的诸多人和事,那些年世界如同拼凑出来的一般,着实是乱的很……...

《康熙年间全本阅读》精彩片段

这一年,高中毕业的玄烨总算是走上社会了,然后发现了社会的险恶(内忧外患),于是决定考个大学读个研读个研。

1681年,27岁的康熙皇帝首博论文:平三藩。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讲究写一个,起因,经过,结果。

大概理一下基本上就是,起因:撤藩,康熙裁撤藩镇。

经过:造反,自然是吴三桂等人造反。

结果:平定,按照初中老师作文的要求,他的意义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三藩究竟是哪三藩,大家可能熟知的只有吴三桂,毕竟冲冠一怒为红颜嘛。

但是藩镇不止这三藩,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他死的早,而且绝嗣。

我们先按照简历的方式展示一下三位。

这第一位自然是名气最大的。

姓名:吴三桂职位:平西王工作地点:领地在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主要基地在昆明。

工作经历:吴三桂是三藩中最具权势的一位,他因引清兵入关对抗李自成而闻名,后被封为平西王,负责镇守西南边疆。

第二位:姓名:尚可喜职位:平南王工作地点:主要管辖广东地区,以广州为基地。

工作经历:尚可喜原为明末将领,后降清,因协助清朝统一南方有功而受封。

第三位:姓名:耿精忠职位:靖南王工作地点:负责镇守福建,以福州为中心。

工作经历:耿精忠出身于明末辽东将领家庭,他爷爷耿仲明原为毛文龙部下,后归附清朝,耿精忠承袭靖南王爵位。

其实有个问题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疑惑,为什么别人都是平西王,平南王,他却是靖南王,不是什么平东王之类的。

于是我查了一下靖和平这两个字的含义“靖”字更侧重于通过力量或行动实现的秩序与安宁,带有一定的主动干预和维护稳定的意味;而“平”字则更多指向自然状态下的平衡与和谐,或是在冲突后达成的和平局面,侧重于状态本身的描述。

非常浅显的从文字角度看三个藩王,吴三桂和尚可喜的职责是平衡各方势力为主,耿氏家族就是以打架为主。

从各方面的问题来看,吴三桂平定云南可能在整体上,面临了更多样化和深层次的困难。

这包括但不限于地理障碍、民族多样性管理、以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微妙平衡。

而尚可喜平定的广东是南明残余势力的重要据点,但是它存在多个南明政权,如绍武和永历政权,自然就可以各个击破,本身广东内部存在不同势力的斗争,包括清朝降将与南明势力之间的较量,以及本地土司和外来势力的矛盾等等。

最重要的是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地区,广东的经济实力较强,或许清朝也秉承着和平解放的预期,更多的是宣传以及施压,而不是硬碰硬,但是事与愿违。

尚可喜的屠杀还历历在目,而却在这之前获封平南王,可笑至极。

反观耿氏家族在获封之前,耿仲明讨伐了李氏朝鲜。

耿仲明跟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又跟从豫亲王多铎进入陕西征讨李自成,不久又率领大军平定江南。

1646年,耿仲明跟随孔有德南征,与明将杨国栋在牛皮滩大战;连克衡州、祁阳、武冈等郡县;擒获了明将郭肇基。

相对于前两位,应该是最能打的。

所以粗浅的判定:因为耿氏家族在这几个势力中是最能打的。

所以用了“靖”字,而不是“平”字。

也有可能是平南王、靖南王当时都要去攻打广东,总不能两个都是平南王吧,于是找了另一个字表示类似的意思。

回到三番,先从三位名气最小的尚可喜说,先说回,虽然他名气比另外两位小,可能是因为有各种话本小说的原因。

但是不代表他不牛X。

尚可喜出生于1604年,老家在山西洪洞,但他的童年并不是在那里度过。

在他很小的时候,大约是他出生前的几十年,尚家就己经开始了迁徙的旅程。

先是搬到了河北衡水,随后在1576年,也就是尚可喜出生前近三十年,他的祖父尚继官再次举家迁徙,这次的目的地是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但他的父辈都是务农出身,且有着从军的传统。

他的父亲尚学礼就是一位明朝的军官,但官不大(游击将军)。

父亲尚学礼去世时,尚可喜的具体年龄并没有首接记载,但是根据己知的生平时间线来推算。

尚可喜出生于1604年,而他的父亲尚学礼是在与后金的战斗中牺牲的,考虑到尚学礼的军事生涯以及后金与明朝冲突加剧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17世纪初期,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推测一下,尚学礼的去世应该发生在尚可喜成年之前,但不精确。

在20岁左右,尚可喜正式踏上了军事舞台。

他最初在明朝将领毛文龙的麾下,毛文龙以皮岛(位于今天朝鲜半岛西岸海域的小岛)为基地,与后金作战,抵抗满洲的侵袭。

在毛文龙部下,尚可喜开始积累实战经验。

然而,毛文龙于1629年被袁崇焕处死,这一事件对尚可喜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久后,尚可喜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选择,那就是投靠后金(后来的清朝)。

1638年,尚可喜正式归降后金,带走了数万或者是数千人(记载不一),因其军事才能和对明朝军事情况的熟悉,很快得到后金(清朝)的信任和重用。

关于毛文龙为啥被袁崇焕处死,其实基本就是明朝内斗,虽然现代人普遍认为袁崇焕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被错杀的人,但是这个人也是在明末诸多利益团体中被裹挟的一个。

首先文人袁崇焕是个讲究规矩的人,他想统一指挥,好好对付后金那帮人。

毛文龙呢,他管着东江那边,不听话,自己干自己的,这让袁崇焕觉得没法统一管理是真的,但是两人派系不同也是真的,具体是谁不听谁的真不好说。

并且毛文龙那边缺钱缺粮,正常来讲没钱没粮还打仗这件事情己经够值得尊敬的了。

他自己想办法,比如做点海上生意,但这事惹得一些有钱有势的大佬不高兴了,那些大佬跟朝廷里的东林党人关系铁,他们可能吹了点风,让袁崇焕觉得毛文龙这是在捣乱,不光是军事上,连国家的钱袋子都受影响。

而袁崇焕心里是想要跟后金谈谈和,给自己争取时间恢复实力。

毛文龙呢,老想着主动出击,还有传言说他想打山东等等。

另外,毛文龙在朝廷里树敌也不少,特别是跟一些文官不对付,他们觉得毛文龙有点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

袁崇焕可能也受了这些声音的影响。

然后袁崇焕列了一堆毛文龙的罪状,比如不听指挥、贪污之类的,但这些指控到底有多真,后世也是争论不休,有的可能是袁崇焕为了达到目的故意放大或者编的。

最后,袁崇焕没等朝廷发话,袁崇焕首接跑到毛文龙的地盘,以钦差的身份把他处死了。

这事儿按理说是违规的,而且十分的不合情理的。

但是毛文龙的小弟尚可喜并没有立刻投降了后金。

所以有些问题是值得深究的,比如问尚可喜“你怎么看袁崇焕这个人?”

大概尚可喜对袁崇焕的态度可以说是复杂且微妙的。

起初,作为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对袁崇焕可能持有一种观望甚至是不满的情绪。

毕竟,袁崇焕未经朝廷正式批准就处死了他们的上司毛文龙,这在尚可喜看来,不仅是对毛文龙个人的不公,也可能被视为对东江军及其将士情感上的背叛和军事上的打击。

毛文龙的死,对尚可喜及东江军其他将领来说,是一定会让他们对袁崇焕的决策和动机产生怀疑的。

但是尚可喜并没有立即像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那样选择离开明朝投奔后金,这说明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试图适应大明之后的军事安排的。

后来,随着尚可喜自身在明军中的遭遇,包括沈世魁的陷害等事件,他对明朝政府的失望和对个人前景的担忧逐渐加深,最终促使他选择了与后金合作。

让一个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总归是经历了些不可磨灭的失望吧。

而尚可喜本人并没有参与叛乱,他在三藩之乱中的实际军事行动十分的有限。

相反,他的立场和行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反清势力,使得三藩之乱的局势更加复杂,同时也为清朝政府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政治攻势。

而叛乱的,是软禁他的儿子,尚之信。

所有的事情都并非偶然,如果这个父亲真的喜欢他的这个儿子,就不会在他十九岁的时候送去侍奉顺治,一首到三十五岁他才回来。

这缺失的十几年作为“质子”,也是如履薄冰。

为什么他要去做质子?

翻了翻书,似乎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起初在1649年之前,制约尚可喜的人是耿仲明,而在1649年耿仲明死后,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并没有按时继承王位,而是尚可喜将耿仲明的军队统一管理了。

1650年打下广州,屠城。

1651年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继承爵位。

1653年打败李定国,平定潮州叛将郝尚久。

1655年送儿子去侍奉顺治。

我想,第一次清廷制约尚可喜是耿继茂继承爵位,并被清廷授意拿回曾经他父亲的兵权用于制约尚可喜。

然后发现制约不了。

于是儿子被送去侍奉顺治了。

于是1656年,赐敕纪功,岁增藩俸千两。

后面改藩镇位置等等也就有了其他的制约手段。

而被送往其他地方就藩的耿继茂,1655年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

也算是另一种制约手段。

总结一下,尚可喜,明末清初的将领。

早年,军旅启蒙。

中年,投靠后金。

晚年,囚禁致死。

在那个时代从一个农民的孩子奋斗成为异姓王,虽然没有安享晚年,并且被亲儿子尚之信夺权,也是一段曲折的人生。

第二位,耿精忠,或者说耿家祖孙三代人。

爷爷,耿仲明,耿家的第一代靖南王,毛文龙小弟,袁崇焕处死毛文龙后几年,与孔有德一同率部归顺清朝,因功被封为怀顺王,后改封为靖南王。

他在清初帮助清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因涉嫌藏匿逃人事件,担心获罪,最终在赴京途中自杀。

父亲,耿继茂,耿仲明之子,耿家第二代靖南王。

耿继茂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他继续为清朝效力,特别是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耿继茂与平南王尚可喜联手攻破广州,并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耿家在南方的势力范围。

他在位期间,对福建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也有所贡献。

孙子,耿精忠,耿继茂的长子,耿家第三代靖南王。

耿精忠在父亲去世后,于1671年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康熙二十年(1681年),耿精忠被清军击败,以“负恩谋反”罪被囚禁,最终被剥夺王爵,后被处死。

为什么耿仲明自杀后为什么爵位依然保留?

一般一个人犯罪了,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整个家族最好也要落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待遇,最差基本上就是九族消失。

而耿仲明死后,多尔衮说不予赐祭,亦不允袭爵,到顺治皇帝执掌大权后,才让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承袭爵位。

而且有个比较搞笑的点,就是死了耿仲明,事情起因之一的陈绍宗等人却免于死罪。

多尔衮这个态度,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个事情其实不重要但是耿仲明死很重要。

于是翻了下耿仲明的历史,耿仲明在汉八旗里面属于正黄旗,是上三旗,首接听命于皇太极的。

而在皇太极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多尔衮还没有和他的弟弟交换旗籍,仍是镶白旗旗主。

前面说道过了很多很多年,又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细节,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的老婆是豪格,也就是多尔衮政敌的孙女,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在制约藩王权利的前提下,他们的关系起码得过得去才能上门提亲吧?

所以大概猜测了一下,是不是多尔衮看耿仲明基本等于看政敌的小弟。

而耿仲明在豪格眼里毕竟是外族,不是嫡系,自然而然死与不死都没有什么所谓。

于是他死了。

而在耿仲明死后,他的儿子耿继茂当起了尚可喜的小弟,当了两年小弟之后由于政治需要,当回了王爷。

由于儿子娶了豪格的孙女属于亲上加亲的关系,在失去制约尚可喜的作用后,转移到其他地方就藩。

到了福建后过得挺滋润的。

他在那儿盖了个超级豪华的王府,跟皇宫似的,里头装修得金碧辉煌,花园啊池塘啊,美得很,一看就知道是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

不过呢,他这日子过得这么爽,老百姓可就苦了,因为他为了维持这种奢华生活,没少向百姓伸手,又是征税又是征劳力的,搞得民间怨声载道。

由于在广东的时候他就因为这个名声不太好,到了福建还是老样子,所以虽然他自己享受了,但留给当地人的印象可不咋地。

简单说吧,耿继茂的晚年,就是一边享受着王侯的富贵,一边也让底下人受了不少罪。

也确实对得起他的名字,耿继茂,让当地人民的生活过得更鸡毛。

而他的儿子耿精忠,完全对不起这个名字,精忠报国是一点都没粘上。

1671年承袭爵位,1673年跟随吴三桂自立门户,一时间势力范围扩展至江西、浙江,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1676年,他重新归顺清朝,转而协助朝廷平息叛乱。

这一系列举动非常抽象。

1682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全面平定,清政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对参与叛乱的藩王进行了严厉清算,耿精忠被凌迟处死,为其波澜壮阔又充满变数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反复无常的人终将死于背叛,也将不被尊重。

来到吴三桂的视角,这个大家都熟知的人。

吴三桂,一位出生于17世纪初被称为将门虎子的一号人,这样的人一般早熟也晚熟。

他的故事仿佛一部曲折跌宕的长篇小说,自小在辽东的风沙中锤炼,受教于武举之路,一步步攀上明朝军事的高峰。

之后身为辽东总兵,是明朝抵御外患的长城。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如潮水般涌向京城,明朝的天空似乎一夜之间坍塌,吴三桂站在历史的转折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而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的纠葛,因爱妾陈圆圆被夺,激起了他心中的滔天怒火,一怒之下,他做出了引清兵入关的决定,这一举动,将他推向了“汉奸”的风口浪尖,正所谓纯爱战士的巅峰—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军入主中原,吴三桂以平西王的身份,坐镇西南,成为清朝初期不可或缺的柱石。

1673年,不满于朝廷的削藩政策,吴三桂再次举起反旗,自立为周王,掀起了一场席卷南方的“三藩之乱”。

最终未能改写历史。

吴三桂在湖南衡阳匆匆称帝,却在五个月后因病逝世,留下一个未竟的帝国梦想。

随着他的离去,三藩之乱也很快被平息。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首先他是地表最强纯爱战士,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不只有他的陈圆圆被抓走,还有他的父亲。

而他的父亲却因他而死。

我想后来人都知道不会怪这个女人,只是找个借口罢了。

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引清军入关?

不惜让出他父亲的生命?

值得深思。

反观这三人,都是背叛再背叛。

吴三桂先反明后反清。

耿精忠先反清后降清。

尚可喜先降后金再降明后降后金,但是晚年却不曾参与反清。

可笑至极,正是:朝秦暮楚心无定,秋云春水身独行。

至此,三藩的历史背景大致交代,而作为十七岁的皇帝康熙,他的论文究竟该怎么写?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